香港进出口贸易是世界第八大贸易经济体系。本港的货物贸易总值在2014年增长3.6%,2015年首10个月则按年减少2.7%至8,110亿美元。
· 香港处理的离岸贸易越来越多。香港政府估计,2013年香港的离岸贸易总值(包括「商贸服务」及「与离岸贸易相关的商品服务」) 达49,540亿港元,较2012年增长6.1%。相比之下,同期转口货值达35,050亿港元,较2012年上升3.8%。离岸贸易总值已超越转口货值。
· 截至2015年6月,香港共有102,413家进出口贸易公司,雇用484,416名员工。2013年,进出口贸易占香港GDP约20%。
· 中国内地的对外贸易日益扩展,其中很大部分经香港处理。2014年,内地约有12%的出口货物(总值2,780亿美元)及13%的进口货物(2,510亿美元)通过香港处理,而香港约有60%的转口货物来自内地。
服务范围
香港进出口贸易公司擅长采购不同类别的产品,包括原材料、机器和零部件,以及各类消费品。采购活动可分为3大类:(1) 采购香港生产的货品;(2) 采购区内各地的货品供转口用;(3) 从一个国家采购货品直接运往第三地,毋须经过香港。
香港贸易公司的进口业务主要是以代理或经销的形式从事分销。这些贸易公司通常专攻某一个领域的产品,同时代表一个或多个外地牌子,业务地域范围一般包括香港、内地(或部分地区)或亚洲其他国家。
随着中国内地的贸易支援服务日渐发展,贸易公司进行离岸采购货品再在国际市场销售的趋势,正与日俱增。这些货品有些经香港转运,有些则不经香港而直接付运。这种贸易称为离岸贸易,并无计入香港的贸易统计数字之内。不过,香港政府统计处于2015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香港的离岸贸易总值(包括「商贸服务」及「与离岸贸易相关的商品服务」)达49,540亿港元,较2012年增长6.1%。相比之下,同期转口货值达35,050亿港元,较2012年上升3.8%。离岸贸易总值已超越转口货值。
服务提供者
香港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规模细小,平均不多于10名雇员。截至2015年6月,香港约有102,413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其中员工超过100名的公司不足300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可分为3类:
· 「左手交右手」的贸易商: 这些贸易公司主要为买家与卖家配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提供多大增值。这些公司采购时直截了当,通常在内地或香港寻找货品,然后主要运往海外市场。他们的竞争优势,在于得到供应商提供低成本的货品,以及对区内的货源了如指掌。
· 提供若干增值服务的贸易商: 现时不少贸易公司为其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并为这些物料提供融资。他们通常使用客户开出的信用证作为担保,为其采购订单融通资金。其他公司则与多间工厂建立外判关系,并对这些工厂的生产管理(包括品质控制)有很大的控制权。
· 提供高增值服务的贸易商: 在一些情况下,贸易公司为其传统业务提供的增值服务之多,已超乎出口商原来的范围。例如,有些企业为供应商的工厂设计并生产零部件,以供生产制成品作出口之用。这些企业的增值大部分来自其设计队伍,而其竞争优势在于有能力设计在目标市场销路畅旺的产品。
随着越来越多客户与生产商直接洽谈业务,令香港的贸易中介地位减弱,香港贸易公司的营商环境日见困难。2013年,商贸服务的毛利比率[1] 仅5.6%,比2012年的5.9%及2011年的6.0%更低,反映利润不断收缩。面对贸易中介地位减弱,现时香港贸易商不但积极寻找更具竞争力的货源,还提供更多增值服务。例如,港商协助海外客户检验厂商生产的产品,确保产品符合采购标准,并监督生产日程,保证准时交货。当海外买家的订单激增或需要迅速交货,港商亦可协助买家统筹生产活动。
2013年,与离岸贸易相关的商品服务涉及的佣金比率[2] 为5.9% (2011年为5.1%;2012年5.3%)。相比之下,2011年,转口毛利比率则为16.3% (2009年为16.9%;2010年15.9%)。
小型与大型贸易公司的运作截然不同。小型企业通常擅长将外国货品销往内地,大多数会专攻某个领域,例如医疗设备,并担任外国牌子的代理或分销商。大型企业的强项在于从区内采购产品,他们大多拥有地区性甚或全球性采购网络,而且不会专门经营某类产品。
服务输出
香港的进出口贸易业主要以离岸买卖货品的形式对外输出服务。由于香港拥有邻近内地的地理优势,加上香港的生产基地已经北移,尤其是迁往珠江三角洲,因此内地是大部分离岸贸易的来源。随着香港生产商将生产活动分散至其他低成本国家,预料离岸贸易的模式亦会追随这个趋势发展。
2015年首9个月,香港的商贸服务及贸易相关服务输出达264亿美元,占服务输出总值的26.3%。
业界发展及市场前景
· 受全球经济放缓拖累,香港的产品贸易总值于2014年增长3.6%后,2015年首10个月减少2.7%至8,110亿美元。香港的产品出口于2014年增加3.2%后,2015年首10个月按年下跌1.7%。2014年,香港主要的出口市场是中国内地(占总出口54%)、美国(10%)以及欧盟(9%)。
· 近年来,亚洲各国签订多项自由贸易协定,逐渐发展成为一体化市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于2005年开始实施,于2010年完成关税撤销安排,令亚洲区内贸易更趋蓬勃。2015年11 月,中国与东盟就扩大自由贸易协定达成协议,进一步推出贸易开放措施,加强经济、投资及监管合作。该自由贸易协定有助推动双边贸易额,到2020年达至1万亿美元的目标。
· 近年来,亚洲区内的贸易增长强劲。由2010至2014年,亚洲各国于区内出口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高于同期对欧洲出口的复合年均增长率(3%),仅轻微低于北美的7%增长率。
· 此外,过去数年,越来越多发达经济体的公司把亚洲视为出口市场,不再仅以亚洲为生产基地。由2010至2014年,北美对亚洲出口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高于对欧洲出口的4%增长。同样地,2010至2014年,欧洲对亚洲出口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为9%,高于同期对北美出口的7%增长。
· 以区域计,东盟是香港的第四大出口市场及第二大贸易伙伴。自2013年起,越南已超越新加坡成为香港在东盟最大的出口市场。为促进双边贸易,香港与东盟于2014年7月展开自由贸易协定正式谈判。除了撤销或降低进口关税外,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主要范围亦涵盖产地来源规则、开放服务贸易、促进和保护投资,以及知识产权合作等。香港与东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料于2016年完成,将可促进香港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同时进一步加强香港作为区域贸易枢纽的角色。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10月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项远大的计划旨在促进建议中「一带」与「一路」沿途60多个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合作。这些发展有助扩大国际贸易往来,为香港贸易行业带来新需求及新商机。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
根据CEPA,香港服务提供者可以在内地设立独资企业,提供佣金代理和批发服务,以及设立独资对外贸易公司。
在CEPA补充协议八之下,同一香港服务提供者在内地累计开设店铺超过30家,并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的产品(包括粮食),允许试点在广东以独资形式经营。
设立个体工商户,营业范围为批发和零售业之批发业贸易经纪与代理(不含拍卖)。
根据2015年11月最新签订的补充协议,从2016年6月起,内地与香港将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令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及中国内地市场大门的地位更加巩固。
[1] 「毛利比率」指从商贸服务赚取的毛利占所涉货物销售价值的百分比;「佣金比率」指从与离岸贸易有关的商品服务赚取的佣金占所涉货物销售价值的百分比;「转口毛利比率」指转口毛利占货物转口价值的百分比。
[2] 「商贸服务」与「商品服务」的分别是,从事商贸服务的公司具有所涉货物的物主身分;从事商品服务的公司并不具有所涉货物的物主身分。
以上就是小编对香港进出口贸易的概况,整体的来说处于平稳状态,很难有大的跌幅。